俄罗斯专家如何看待中国空军为什么说会在2035年变得特别可怕?

新万博网站是什么软件

新万博网站是什么软件

  • 首页
  • 新万博网站是什么软件介绍
  • 产品展示
  • 新闻动态
  • 你的位置:新万博网站是什么软件 > 新闻动态 > 俄罗斯专家如何看待中国空军为什么说会在2035年变得特别可怕?

    俄罗斯专家如何看待中国空军为什么说会在2035年变得特别可怕?

    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6:40    点击次数:175

    老话说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”,这句话用在中俄空军力量此消彼长的态势上,真是再贴切不过。曾几何时,我们视俄罗斯的苏-27、苏-30为珍宝,是“老大哥”的馈赠,撑起了中国空军的脊梁。

    可仅仅用了不到三十年,风水轮流转得如此之快!歼-20已成批服役,下一代战机概念浮现,反观俄罗斯的苏-57项目却步履维艰。这场令人目眩的“弯道超车”,到底是如何发生的?背后隐藏着怎样触动两国国运的秘密?

    几十年前看着俄罗斯空天军,心里头多少有点“小老弟”仰望“老大哥”的意思。就连大约十年前,苏-35过来那会儿,那也是人家的宝贝疙瘩,是他们对外出口的招牌货,我们眼里的尖货,能开上就算不错了。

    但我们也不是光开飞机过瘾。引进这些俄制机型,最关键的是能近距离研究、消化、吸收。人家的设计理念、技术路线、甚至那些藏在细节里的门道,我们一点点啃下来,这可是为后面自己单干打下了实打实的基础,学费没白交。

    你看我们的歼-11系列,身上那股子苏霍伊的味道,不是白来的,说它是苏-27的“中国表兄弟”,一点不夸张。那些年,我们一边飞着俄式飞机,一边默默地学,默默地攒劲儿。

    可谁能想到,风水轮流转,这局面说变就变,而且变得这么快!转折点,绝对是2011年,我们的歼-20一飞冲天那一嗓子。那隐身外形,那迎面而来的科幻劲儿,一下子就把我们空军带进了“五代机俱乐部”,站上了和最顶尖水平并肩的新台阶。

    回头看俄罗斯那边的苏-57,首飞是比我们歼-20还早一年,可后面的路,走得那叫一个磕磕绊绊。发动机老是不过关,航电系统问题不少,隐身效果也经常被人质疑。这十来年下来,我们的歼-20已经成批成批地服役,不断改进升级,都快成了我们空军名副其实的“顶梁柱”了。

    人家的苏-57呢?装备数量少得可怜,在实战里也未见有啥特别惊艳的表现,唉,算是俄罗斯人心头老大一块疙瘩了,说起来多少有点英雄气短的味道。

    结果还没等大家伙儿完全消化完这个变化,我们这边又甩出了两款据说疑似是下一代战机的模型或概念图。军迷朋友们给起了“歼36”、“歼50”这样的代号,听着就让人浮想联翩。

    据说这些新玩意儿,那可是奔着更远大目标去的。隐身性能要比歼-20还好,甚至可能要用上人工智能辅助决策、定向能武器这些听起来都像科幻小说里的技术。真要那样,那我们在下一代战机的研制上,搞不好真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。

    这事儿一出,不光是太平洋那边那几位老对手坐不住了,就连曾经的“老大哥”俄罗斯,估计心里也翻江倒海不是滋味,滋味复杂着呢。你看,有俄罗斯专家都忍不住感慨,说我们的空军力量,到2035年那会儿,会变得“特别可怕”。

    这话从俄罗斯人嘴里说出来,分量可不是一般重。要说谁最了解我们空军的家底和蹿升速度,除了我们自己人,恐怕真就是他们了。他们可是亲眼看着我们,从需要他们的苏-27,一步步走到今天亮出疑似六代机的概念。

    很多俄罗斯军迷啊,这会儿都懵了,甚至有点“破防”的感觉:曾经那个得仰仗我们的国家,怎么就把“老大哥”给超过去了?这让他们一时半会儿难以接受。

    这事儿一点不玄乎,不是啥奇迹,就是最最朴素、最最硬邦邦的道理—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,国家实力决定军工水平。

    想想看,苏联解体后,俄罗斯经济垮了一大截,日子过得紧巴巴的。光靠卖石油卖天然气过日子,被人戏称“披着国家外衣的加油站”,这话虽然损,但挺形象地说明了问题。

    手里没钱,军工研发这种吞金兽哪来足够的投入?很多曾经牛得不行的军工厂,都快揭不开锅了。

    啥图-160战略轰炸机,一度都停产了。“库兹涅佐夫”号航母,与其说是航母,不如说是事故发生器,常年趴窝维修,丢了多少次脸,也就是为了撑个“五常都有航母”的面子,纯粹是打肿脸充胖子。

    海军没钱造大舰,空天军的新飞机也是掰着指头算,能省则省。苏-57项目为啥进展那么慢,问题那么多?缺钱是绕不过去的坎儿。据说为了省那点儿钱,连航电系统都部分沿用了苏-35的老技术,导致在某些复杂环境下雷达都不太稳定。

    反观我们呢?改革开放四十年,经济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窜,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国家手里有钱了,腰板子硬了,自然就能往国防和高科技里砸钱,而且是持续不断地砸钱,投入巨大。

    航空工业更是重中之重,钱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一样流进来。有了钱,才能招徕最聪明、最顶尖的人才。才能上马最前沿、风险最大的项目。才能一次次地试错、不断地迭代。

    从一开始学人家,模仿改进。到后来跟人家并肩跑,各有千秋。再到现在某些领域,特别是先进战机研制上,有可能跑到了前面,甚至开始领跑。这不是啥天上掉馅饼,这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钱和汗水堆出来的结果,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。

    当然了,光有钱也不行,还得有把钱花对地方的本事,还得有个能激发出活力的机制。你看我们成飞和沈飞这两家,说是竞争对手,也是合作伙伴。

    成飞在隐身技术、气动布局这些硬骨头上啃得欢,搞出了歼-20这个里程碑式的产品。

    沈飞在多用途、舰载机上经验老到,歼-15、歼-16、歼-35(也就是FC-31的海军版)哪个不是响当当的名号?这种“你追我赶、互相促进”的内部竞争局面,极大地催生了创新和效率。

    再往深了看,我们这些年花大力气,建立起了一个巨无霸式的、非常完整的航空工业体系和产业链。从最基础的高端材料、微型元器件,到复杂的发动机、先进的航电系统,再到最后的整机组装和严格测试,环环相扣,啥也不缺,基本都能自给自足,不被人卡脖子。

    这不是靠几个天才设计师拍拍脑袋就能弄出来的,这需要整个国家庞大而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后面顶着、在后面供血。

    拿以前的短板——航空发动机来说吧。过去我们的飞机,经常被人卡脖子就卡在这儿。但现在,“太行”系列已经挑大梁,性能不断提升,能装大部分国产主力战机了。

    更猛的涡扇-15(给歼-20专门配的)、涡扇-19(给歼-35配的,听说是这么叫)也快成了,甚至已经在用了。

    听说我们新一代发动机,可能要用上更前沿的变循环技术和三维矢量喷口,真要那样,那飞机在天上做起动作来,真能跟蜂鸟一样灵活,想怎么转就怎么转,做出各种不可思议的机动。

    还有复合材料的大量应用,先进的制造工艺,比如用3D打印技术直接造大型钛合金部件,这些都在飞速发展,而且已经大规模应用了。据说在像发动机单晶叶片这种最核心、精度要求最高的技术领域,我们的专利数量都已经远远甩开俄罗斯一大截了。

    甚至有外媒分析说,我们的航空工业现在已经具备了“数字孪生+智能工厂”这种模式的研发生产能力。啥意思呢?就是可以在电脑里先彻底模拟飞机的各种性能、制造流程,然后在高度自动化的智能工厂里快速把设计变成实物。

    这样一来,新机型的研发周期能大大缩短,效率高得吓人。比如像歼-36这样的概念机,从最初的设计、风洞测试到最后造出来首飞,可能只需要不到一年、甚至更短的时间。这效率,搁在过去那种传统研发模式下,想都不敢想。

    所以俄罗斯军事专家预测我们空军到2035年会“特别可怕”,这话真不是随便说说,不是恭维,而是他们亲眼看到我们这股子发展势头和潜力,发自内心的判断。

    它反映的不是我们造了一架飞机多厉害,而是我们整个国家的科技实力、工业底子、创新体系全面爆发带来的必然结果。



    栏目分类